中医视角下结肠癌的症状表现
在中医体系中,结肠癌虽无对应病名,但通过对患者症状的归纳,其表现常与“积聚”“肠覃”“锁肛痔”等病症相关联。中医通过望、闻、问、切四诊,从整体观念出发,将结肠癌症状与人体气血、脏腑、经络的变化紧密结合,以此判断病情发展与证型特点。
望诊时,可观察到患者面色的异常。若患者面色萎黄、晦暗,多提示脾胃虚弱、气血不足,这是由于脾胃运化功能失常,无法正常生成和输布气血;若面色黧黑,则可能存在瘀血内停,气血运行不畅,面部失于濡养。同时,观察舌象也是关键。舌质红、苔黄腻,多为湿热蕴结肠道,常见于结肠癌早期,湿热邪气侵袭肠道,导致肠道气机不畅;舌质紫暗或有瘀斑、瘀点,舌苔白腻,则反映出气滞血瘀与痰湿互结的情况,此时病情往往有所进展,邪气与气血相互搏结,形成较为复杂的病理状态。
闻诊方面,患者的口气与排泄物气味具有诊断价值。口气臭秽,常与肠道湿热有关,湿热之邪上蒸于口,导致口气异常;若排泄物(大便)气味腥臭难闻,多提示肠道内有热毒蕴结,腐败之气下注,使得大便气味发生改变。此外,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腹部胀满不适,叩之有鼓音,这是肠道气机阻滞,浊气不降的表现。
问诊中,患者的主诉症状是重要依据。腹痛是常见症状之一,疼痛性质多样。若为胀痛,且疼痛部位不固定,时发时止,多与气滞有关,气机运行不畅,阻滞于肠道,引发疼痛;刺痛且痛处固定,拒按,则多属血瘀,瘀血停留在肠道局部,不通则痛。排便习惯和性状的改变也十分典型,患者可能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,或大便溏薄、黏滞不爽,伴有里急后重感,这是因为湿热、痰湿等邪气影响肠道的传导功能,导致排便异常。部分患者还会出现便血,便血颜色鲜红或暗红,鲜红者多为湿热下注,灼伤肠道血络;暗红者则可能是瘀血阻滞,血不循经所致。
切诊时,脉象能反映体内气血、脏腑的变化。脉滑数常见于湿热蕴结证,滑脉主痰饮、食积、实热,数脉主热证,二者结合体现肠道湿热的病理特点;脉弦涩多见于气滞血瘀证,弦脉主肝胆病、痛证、痰饮等,涩脉主瘀血,反映出气机阻滞、瘀血内停的情况;脉濡缓则多提示脾虚湿困,濡脉主虚证、湿证,缓脉主湿病、脾胃虚弱,表明脾胃功能虚弱,湿邪内生。
中医通过对这些症状的综合分析,结合辨证论治原则,不仅能判断结肠癌的证型,还能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,以达到调整人体阴阳平衡、改善症状、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。
下一篇:没有了!